周文王姬昌和次子姬发都姓姬,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?
在“封神”系列的小说和影视剧中,有一个出场不算多,但让人很难忘的角色,那就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,周武王姬发的兄长——伯邑考。
在“封神”故事中,伯邑考生性敦厚仁爱,是一名孝子,姬昌因触怒商纣王而被监禁,伯邑考想营救父亲,却被纣王剁成了肉饼。
更惨的是,纣王还把肉饼拿给姬昌吃。
姬昌由卦象得知爱子遭劫,接到肉饼后,却装作浑然不知地吃下了,以骗取纣王。
纣王以为姬昌卜卦只是浪得虚名而已,吃了自己儿子还不自知,于是就放了他。
可以说,伯邑考是伐纣之役的第一位牺牲者,而且死得很惨,后来武王伐纣成功后,伯邑考因为忠孝之心,被封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之神。
不过,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困惑:周文王姬昌和次子姬发都姓姬,为何他的嫡长子却叫伯邑考?难道他不是亲生的?
01
伯邑考当然是姬昌的亲儿子,他也跟姬发一样姓姬。
那为啥他姓名里不带“姬”字呢?
其实,在商周时候,人们的称呼跟现代根本不一样,在当时绝对不会有姬昌、姬发、姜子牙这些叫法,这些都是后人用后世“姓+名”的习惯对他们的称呼。
在先秦时代,姓和氏是分开的。
姓是血缘关系的标识,用于追溯祖先来源,是家族的统称。它起源于母系社会,是氏族或部落的标记,标志一个人由哪个氏族出生。
许多古老的姓如姬、姜、嬴等,都带有“女”字旁,就体现了母系社会的特点。
春秋战国时期很多美女的名字都带“姜”,比如文姜、庄姜、宣姜,其实她们都是来自姜姓的齐国。
贵族阶层的女性通常使用姓来标识其出身和血缘关系,以避免同姓婚姻。
而氏是姓的分支,用于区分贵贱,贵族才有氏,平民只有名字,氏可以来源于封地、官职、职业等。
而且王国维在《殷周制度论》中说,“男子称氏,女子称姓”。
比如我们熟悉的孔子,被称为“孔丘”,其实他是“子”姓,“孔”氏,名“丘”;
秦始皇老被叫“嬴政”,其实他是“嬴”姓,“赵”氏,名“政”。
02
了解了古代姓氏文化的大背景后,我们再来分析伯邑考这个名字。
既然“男子称氏”,那么伯邑考的名字里没有加“姬”这个姓也很正常。
其实,他的兄弟们,除了周武王姬发,其他人的名字也没提到“姬”姓。
伯邑考的母亲名叫太姒,姒姓,是周文王的正妻,生了十个儿子,依次是长子伯邑考、次子周武王姬发、三子管叔鲜、四子周公旦、五子蔡叔度、六子曹叔振铎、七子郕叔武、八子霍叔处、九子康叔封、十子冉季载。
姬发有周天子的正统地位,而其他兄弟则更多地以封号或氏的形式出现,中间还要加上他们的排行。
我们知道古代兄弟的排行次序是“伯仲叔季”,“伯”是老大,“仲”是老二,“叔”是老三,“季”是最小的。
比如管叔鲜,“管”是封地名称,位于今天河南郑州,“叔”代表排行第三,“鲜”是他的本名。
这些兄弟名字里有三个例外,一个是姬发,本来排行老二应该叫“仲发”,但最后成了天子就不能这么叫了;
一个周公旦,名字是“叔旦”,但他在武王死后摄政,对西周贡献非常大,还制礼作乐,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,所以被尊称为“公”;
还有一个就是伯邑考,他的名字跟其他兄弟不一样,应该是因为去世太早,还没等到周朝建立,没有封地。
伯,表示的是排行,意思是兄弟排行中的老大,代表他是周文王的嫡长子;
邑,有多种解释,一说是表示封地,伯邑考可能被封于某邑,另一说认为“邑”是官职名,还有一说他去世太早没有受封,这就是他的本名;
考,可能是旁系后人对他的尊称,寓意尊敬和纪念。所谓“生曰父,死曰考”,考本来也是指去世的父亲,在一些文献里,周文王也被称为“文考”。
总之,“伯邑考”这个名称应该是他死后,大家对他的称呼,并不是他生前的名字。
那为啥小说、影视剧里还老这么叫呢?
因为既然《封神演义》里都这样叫了,而这小说在民间又流传甚广、深入人心,人们已经不去考究正确的称谓了。
如果真恢复古代的正规叫法,估计很多人更会一头雾水了呢。
热点资讯
- 100多年前,康有为花费150万买下瑞典一座岛,如今小岛归谁所有?
- 日本宁缺不买美国米?特朗普暗示或加关税
- “塑料兄弟情”,碎了_马斯克_特朗普_特斯拉
- 欧洲天然气价格震荡 交易员权衡液化天然气进口面临的阻力
- 关税战下何处是避风港?华尔街找到了“世外桃源”:亚洲消费股
- 随着 CZ 平息 ETH 退市传言,以太坊价格会跌破 1,500 美元吗?
- 蓝天下的双向奔赴!7架歼-10直达泰国赴十年之约
- 周文王姬昌和次子姬发都姓姬,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?
- 数字化转型、智能化升级 筑牢“燃气安全网”
